2013年4月15日

史翠珊效應:法國在維基百科上裸泳了,還有哪國不會?

史翠珊效應」(Streisand Effect)就是成語「欲蓋彌彰」的現代網路放大版。


Pierre-sur-Haute 通訊站照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這個 2005 年出現的詞,維基百科條目上講了出處,就不贅述。不過最近又出現了個血淋淋的例子:一則有關法國軍事通訊站 Station hertzienne militaire de Pierre-sur-Haute 的維基百科條目,因為法國國家情報局(DCRI)要求刪除反而爆紅。以下是一些統計數字:這則條目從 2009-07-24 創建到 2013-04-05 將近 4 年之間,修改了 30 次,內容有 1440 個字(根據 linux 程式 wc 計算結果);但從 2013-04-05 到我寫這篇文章的 10 天內,修改了 460 次,篇幅增加到 2608 字,參考資料從 1 則爆增到 26 則,並且在 4 月 6 日成為法文維基百科最多人觀看的條目。

據說 DCRI 把有權限的維基百科志工請去喝咖啡,要求(有的報導說強迫)刪除上述條目,但維基媒體基金會因為該條目內容悉數來自公開資料而將之恢復。這件事激起志工的鬥志,大幅擴充了這則條目的內容。這件事很快從維基圈擴散到媒體,現在可說是舉世皆知了。

這次為什麼會出現史翠珊效應,就不多說了,維基人的打抱不平、媒體的嗜血、鄉民的好奇,全都有份。

我比較有興趣的問題,是「如果你是法國國家情報局的職員,上級要求你解決軍事情報出現在維基百科這件事,你該怎麼辦?」

不強迫維基百科刪除,自己的飯碗可能要出問題。強迫呢?變成舉世皆知,飯碗更是不保。兩難啊!

我不是軍事專家,但我覺得以下的做法是最合乎軍事利益的:

  1. 告訴上級「史翠珊效應」的故事、原理、和前例,說服上級不要聯絡維基百科,更不要強迫刪除條目。
  2. 因為維基百科是以公開資料為依歸,在合於國家法律的範圍之內,逐漸地、默默地放出煙幕彈,也就是把假資料摻雜在真資料中公開。至於這是否做得到、或是能怎麼做,牽涉到政府公開資料相關的法律,各國國情不同,會有不同的限制。
  3. 找工讀生依據公開資料更新條目。
  4. 必要時,改變甚至廢除該站的功能,讓公開資料和現實距離更遠。這成本可能會很高。

這種做法很不誠實,但談到軍事,兵不厭詐,不是嗎?

換句話說,政府公開的資料不代表一定是真實的資料,擁護 Open Data 的朋友可能要注意這一點。

我之所以認為要用低調的虛虛實實手段解決這件事,一個重要原因是維基媒體基金會是登記在美國的非營利組織,不屬於法國管轄,法國無法用一紙行政命令或法院傳票之類的手段下達禁口令。然而,如果當事人換成美國聯邦調查局(FBI)呢?FBI 是否依法有據可以要求刪除維基百科上的條目?

我悲觀地覺得答案是肯定的,也就是說,只要維基百科條目碰觸到美國的軍事或政府機密,美國握有該條目的生殺大權,但其他國家在維基百科上裸泳,該國無管轄權,而美國沒必要管。如果該國透過外交途徑要求山姆大叔插手,不正坐實了條目的正確性?除非搭配我以上配方服用,不然可是軍事大忌。

這賦予美國政府和其他政府不對等的可怕權力。有沒有網友能找到法源讓我不悲觀?

不過我對人性有信心,如果山姆大叔的法院真的命令維基媒體基金會砍文而且禁口不准透露這紙命令的存在,只要有人訂閱修訂記錄,就會發現文砍了。如果有權限,就能恢復,遲早會和受令的管理者進入編輯戰(edit war),禁口的管理者要千方百計找出藉口砍文,苦啊!就算管理者成功砍文,我相信另一方一定會怒拷內容到其他網站,甚至是美國之外的網站,命令紙是包不住網路火的!

4 則留言 :

  1. 維基解密就是觸及到美國軍事機密卻讓美國碰不到的網站。

    回覆刪除
  2. 每個國家都有駭客組織,請駭客入侵進去清掉資料記錄就搞定了吧。
    然後偷偷換上看似跟之前內容很像,卻是假的資料,這樣就很難被發覺了。

    回覆刪除
  3. 維基這類的百科都有恢復功能,編輯者也會有自己的備份,除非駭客能全部神不知鬼不覺的改掉,不然很快就會被發現條目改過,然後一指恢復更改前的版本

    回覆刪除
  4. 二樓說的就是請駭客清掉資料紀錄就沒辦法一指回覆更改前的版本阿 XDDDD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