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2/15
我在第一評和第二評裡分別評論了 軟體自由協會(SLAT) 在舉辦 2006 年的社群獎所曝露的問題和我任理事期間觀察到的理事會的不正常現象,在這最後的第三評裡,我要提出 SLAT 在執行力上和制度上的問題。因為是「評」,自然以批評為主,我不會提出改良的建議。如果 SLAT 諸公願意靜下心來讀我的評論,自然會知道該往哪個方向修正;如果 SLAT 的人不想讀評論或不願承認問題,那我提出建議也是白搭。
好,第三評開始。
八、有議題甚少發聲
在第二評中我談到 SLAT 理事之間的路線之辯,想辦推廣活動的理事逐漸心灰意冷,越來越少人主動提案希望 SLAT 做些什麼事。可以說,主張不拿政府或其他單位的錢來辦活動的理事達到了他們的目的。
但是「不拿政府經費免得手軟不能批評政府」的目標達到了嗎?SLAT 肩負舉辦一年一度的 ICOS 研討會的責任,後來還攬了個社群獎來辦,這兩個活動所需的經費是從哪裡來的?除了廠商贊助外,有沒有政府補助?
話說回來,如果不願意拿人手軟,那就要積極發表意見,往成為台灣在自由軟體方面的意見領袖的方向前進。發表意見可能會得罪人,包括政府單位、廠商、學者、社群成員,但也能樹立自己的標誌。據我多年來的個人觀察,美國的 Free Software Foundation 基本上採取的就是「開發軟體」加「意見領袖」兩個主要定位,FSF 的所有行動都可以看成這兩個定位的衍生。對社群來說,也許比較直接受益的是開發軟體的部分,但對整個社會的大環境來說,意見領袖才是影響力之所在。
如果要走「意見領袖」這條路,那就要有骨氣面對各方的反對,該出來批評政府的時候就不該沈默,認為政府做得好的就該出聲支持。政府拿人民納的稅辦事,任何人都可以針對任何施政批評,SLAT 身披自由軟體的大衣,理應具有一般民眾所缺的專業能力,提得出專業意見,所以針貶政府在自由軟體/開放原始碼方面施政的責任是不可逃避的。褒貶的對象當然也不該自限於公領域,業界公司或公會的公開言論,如有不相容於 SLAT 的想法的,也該公開發聲,不讓媒體被單一的聲音主宰。
SLAT 有沒有做這樣的事啊?
比方說,政府每年撥五六千萬元推動的「自由軟體產業推動計畫」,網路上不時有人有意見,認為是浪費公帑,SLAT 對這件事的看法如何?是支持還是反對?理由為何?國科會的自由軟體研發專案(2006 年專案說明在此)鼓勵大專院校的教授申請,SLAT 對這件事的立場又是如何?是樂見其成?還是砸錢封嘴?拿到國科會 project 的主持人及參與人員必須參加該專案的 light-weight CMMI 短期課程,SLAT 的看法又是如何?
此外,除了反應式地批評或支持政府的作為,想當意見領袖的 SLAT 有沒有主動地提出建言?在這方面,業界的台北市電腦公會的 Linux 促進會就很積極,從 2004 年開始的「阿里山日出計劃」就是對政府在 Linux 上的規劃的建議,且不論建議內容是否合理、有效,也不論這些動作的背後是否有什麼動機,至少他們有動作,很積極地在遊說政府,在執行公會的本份任務。如果 SLAT 定位為意見領袖,雖然不見得真的要去立法院或政府單位的大廳去遊說(lobbying),但不可或缺的是一定要在自己的網站上發表聲明或說帖,更可以在報章雜誌媒體上投稿,把立場闡述清楚。即使這種議題很難引起嗜血的大眾媒體的注意,但不做還能算意見領袖嗎?
如果有人找到 SLAT 針對任何議題的聲明,不論是在 SLAT 網站還是媒體 archive,還請告訴我。
九、理事會功能失調
SLAT 理事會的問題形形色色,基本上它的功能經常是失調的。
有一陣子,大約是第一屆末到第三屆初我請辭之間的那兩三年吧,SLAT 理事會的效率是很低的。有社群朋友透過我向 SLAT 理事會詢問事情,如辦活動希望 SLAT 協助、有廠商捐主機希望 SLAT 代開發票等等,或是我自己提的案,在理事會裡最常見的情形有兩種:
- 不了了之。像國內某社群請我問 SLAT 是否可以代開發票給捐主機讓社群用的廠商,我在第三屆第一次理事會中提案,就有理事跳出來說因為某些會計原因不行(細節我就不寫出來了),然後就請另外一位新任理事去想出個辦法來解決。我在那次理事會後第二天就因為別的原因請辭了,過一陣子再向其他理事打聽,沒人追踪、也沒人關心,這件事就不知不覺地人間蒸發自行消失了。
這只是一個個案,但在 SLAT 理事會中,似乎大部分理事都極端忙碌於自己的事業和工作,SLAT 內部事情的追踪執行是相當紊亂的。 - 在例行理事會議之間的日子裡,有事情要提案是透過理事會的 mailing list 進行。有時在我發信到 SLAT 理事會的 mailing list 之後,得到的反應可以用五個字形容:沒、無、空、零、不:沒反應、無人理、空等待、零回信、不見動靜。幾次之後,只好在提案信裡加一句:「如果 X 天內沒人反對,就算通過囉!」這其實是有問題的,因為我不是理事長,沒有裁量權,不能依自己個人的判斷執行協會的事務,所以需要理事會通過。有的事有時效性,等不到下次例行會議,而為了一件事、甚至可能是不太大的事就召開臨時理事會也太勞師動眾,所以用 e-mail 詢問所有的理事成為最有效率的方法。然而章程中沒有規定這樣有沒有效力,所以如果理事們用 e-mail 表達了意見,即使過半數贊成,也該在理事會議中追認通過,但並沒有這樣做。
實際上,大多數的提案都是沒人理的、或是只有少數理事回應的,然後就依這少數理事的回應決定提案是否通過;沈默的多數成為理事會的特徵。換句話說,許多「決議」是沒有理事會的民意基礎的。
開放原始碼社群千百種,絕大多數都不具正式的形式。但是一個正式向政府立案的非營利組織,形式正義是不可避免之惡。像 SLAT 這樣通過的提案沒有章程認可的效力或缺乏民意的基礎,問題不可謂不嚴重。
另一個問題是理事會議進行方式的失當。理事會議大約每季開一次,議程通常都會事先在理事會的 mailing list 上發佈,可是不是每位理事對每個討論事項的來龍去脈都有了解,尤其是新加入的理事(這和以下講的空降理事有關),在議程上也沒有說明細節,相關參考資料也沒有事先流傳,理事們常常在開會現場才拿到一疊厚厚的資料,在不可能立刻閱讀的情形下,只能依提案人的口頭說明決定是否支持。
這種開會方式雖然合乎會議程序,但非常不合理。沒有給理事們足夠的時間思考,理事的決定經常是一時衝動下的產物,理事會變成擅長演講的理事的表演舞台,理事們被單方面的資訊灌頂,沒有機會去獨立收集正面和反面的資料、進行分析、從而獲得自己的結論。對提案的領域有些了解的理事,因為沒有準備,提不出資料來反駁,也很難說服在場的其他理事;對領域不熟的理事,只能聽支持方和反對方的說法,但支持方有厚厚的一疊資料,具有很大的優勢。因此,有些提案就這樣通過了。
十、選理事行禮如儀
這三評來講了這麼多 SLAT 理事會的種種怪現象,倒底這批人是怎麼來的?
依 SLAT 章程第十六條規定,理事和監事由會員大會選出,屆期兩年,連選得連任。會員大會每年舉行一次,必要時可以召開臨時會員大會。
SLAT 通常會在 ICOS 研討會中找出一段時間來開會員大會,這是相當好的做法,因為一方面展示 SLAT 辦研討會的成果,一方面讓會員與社群朋友聽聽國內外相關領域的進展,比較不會因與會人數不足而流會。
在改選理事的年度裡,選舉是如何準備和進行的呢?
首先是提名。理論上任何會員都有提名他人或自行參選理事的權利,但實際上一向是由理事會提出足額的建議候選名單,而且鮮少事先通知會員、請會員提名。換句話說,會員基本上是到了會員大會現場才看到候選人名單和大會手冊裡的候選人簡介。這樣會員還能不能提名呢?可以,在現場舉手提名,然後站起來介紹一下被提名人順便拉票。這樣的候選人可想而知完全處於劣勢,除非是知名人物,不然憑這樣幾句話就想當選?
有趣的是,選票上一定會有和應選人數相同或更多的空格,讓會員自填未受提名人,視為有效的一票。這種表面上民主的程序,除非有夠多的會員私下串連,不然幾乎不可能讓人當選。
不事先邀請會員提名、不邀請候選人事先發表「政見」(最多讓到場的選候人臨時講講想法)、由理事會足額提名,利用這樣的程序,理事會實際上把持了下屆理事會的人選名單,從過去幾屆選舉的結果來看,被理事會「建議」的候選人幾乎一律當選。
也就是說,會員成為投票的舉手部隊,難以左右理事陣容,只能影響得票高低的排名。這排名有意義嗎?沒有。因為常務理事和理事長都是由理事互選的,不是理事的會員只能在旁邊看。理事會不但能決定下屆理事會陣容,甚至還能事先打好商量,選哪幾位當常務理事和選誰當理事長。
這樣固然是以「穩定」為考量的安排,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問題在哪裡吧!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空降理事。第二屆和第三屆的理事名單中,都有一些原來跟本不是會員的人,也許是因為他的知名度或工作單位的資源,SLAT 為了「擴大影響力」或其他原因,邀請他來當理事候選人。這有幾個問題:
- 雖然 SLAT 的章程中沒明寫,但通常社團法人的理事必需先擁有會員資格才行。章程第九條第一款:《會員(會員代表)有表決權、選舉、被選舉權、罷免權及發言權,每一會員(會員代表)為一權;但個人認同會員、團體認同會員及榮譽會員僅有發言權。》連認同會員都不是的這些人,直接空降成為理事候選人,明顯違反這條規定。
- 就算上一條可以勉強硬拗成「會員有被選舉權,但有被選舉權不必一定是會員」(記得理則學的「若 P 則 Q」和「若 Q 未必則 P」嗎?),SLAT 為了避免有組織大量派人加入協會然後選出有利該組織的理事,在章程第十一條明訂:《會員大會前一個月以即期款項繳納會費後之本會新會員,始得依本章程規定享有會員權。》有時理事會會記得及時請他加入(誰付的會費啊?),但印象中有錯過時間的,這仍然違反了章程。
以上這些都是程序,有人很重視,有人不關心。我們先把這個程序問題放到一邊去,來看看實際的事:參與。
這些空降候選人,在我記憶中沒幾個出現在選舉的會員大會中,選上之後,也不見得會參加理事會議。這不一定該怪罪他們,因為他們之前本來就不參與或關心 SLAT 的事務,送給他一個理事的頭銜也未必能改變這個事實,可是這就造成了之前講的理事會頻頻流會和 e-mail 提案沒人反應的怪現象。
問題總結
我把三評所提出的問題總結如下:
一、讓傳承付諸流水
二、辦活動交差了事
三、與社群漸行漸遠
四、大方針付之闕如
五、理事會頻頻流會
六、理事們理念分歧
七、理事長被動消極
八、有議題甚少發聲
九、理事會功能失調
十、選理事行禮如儀
SLAT 先天不良,在章程中有些條文讓它很容易陷入困境。
SLAT 後天失調,在執行許多工作的方式上讓它雪上加霜。
成立和延續一個非營利組織真的很不容易,在沒有金主奧援的情形下,許多社團法人都經營得很辛苦,也不少法人變成創團理事長的一人協會,出錢又出力,但至少有個明確的方向,可以一路走來、始終如一。也有些社團法人因為和企業或政府關係好,有比較固定的經費來源,不至於捉襟見肘,但郤會因金主的一念而改變創團的初衷來迎合金主的口味求生存。有少數社團法人能從會員手中拿到足夠的銀彈,不用仰人鼻息,也可以堅守信念,做想做的事。
SLAT 是哪一種?
沒有留言 :
張貼留言